欢迎访问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有限公司!
文化建设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党群工作 > 文化建设 > 正文
母亲的缝纫手艺

我的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。

生于饥荒年代的她,成长在贫苦的农村,那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,买成衣太贵,家里负担不起,所以从小他们的衣服、鞋袜等都是外婆亲手缝制的,耳濡目染下,母亲也练就了一双缝纫的巧手。

记忆里,上初中以前,我的衣服有一小半都是母亲做的。鸟语花香的春季,母亲会用棉布做成裤子,用粗布做成搭扣布鞋,这种鞋很轻便,穿上它跑跑跳跳,犹如踩上了小火车一般;热情明快的夏季,母亲又用棉麻做成睡衣,用丝绸做成裙子,飘逸了整个夏天;风和日丽的秋季,毛线又成了主要材料,母亲用浅绿色织成带花纹的毛衣,用深蓝色织成保暖的毛裤,毛衣针脚复杂,织起来稍慢,毛裤则用平针,很快就能成型;到了漫天飘雪的隆冬,那时候流行的东北大花布就派上用场了,在母亲的一双巧手裁剪缝纫下,里面填上雪白的棉花,就成了厚实的棉衣棉裤,穿在身上,整个冬天都是温暖的。一年四季,母亲的一双巧手从来没有停止劳作,那一件件衣服给我带来了凉爽和温暖,也装饰了我的童年。

还记得,小学时的那条粉色花朵七分半身裙,一直穿了好几个夏天。母亲认为,女孩子就应该穿得明亮一点,所以她就选择了粉色作为那条裙子的主色调。这条裙子做起来并不复杂,裁片、拷边、缝线、缝腰围、穿松紧带,一个上午成品就出来了:粉色纱质面料上,渲染着成片的大花朵,裙型成微微的A字版,裙长到小腿处,裙腰为松紧带。这种设计让孩提时爱跑爱玩的我,既方便穿着,又不容易走光。十岁左右的年纪,女孩子们早已有了爱美之心,这条简单又不失灵动的裙子,点缀了那几个夏天,也成了童年中最明亮欢快的颜色。

让我印象最深的则是那个卡其色细格纹双肩书包,那是母亲在我的苦苦哀求下,花了一两天时间做出来的。母亲做起活儿来很认真,做书包时,我就在一旁看。她用划粉在布料上划形状时,就像画画一般;用剪刀裁剪时好似在做一件工艺品;用脚踏式缝纫机车线的时候,仿佛在操纵一台精密仪器。我的眼睛随着母亲脚踩踏板的双脚一上一下,聆听着缝纫机的哒哒声,幻想着背上新书包去上学的情景……当母亲最终把成品递给我时,我如获至宝般欢呼雀跃起来,这个书包真是好看:形状规整,简洁大方,车出的线细密平整,侧兜实用,肩带结实。每次我背出去,别人都以为是家人给我买的,那时别提我有多高兴了。

随着年龄的增长、物质生活的丰富,我们对时尚及流行有了认识,渐渐地,开始不愿意穿母亲做的衣服鞋袜,于是母亲缝纫的越来越少。尤其是近年来,母亲的眼睛花了,穿针引线都要戴老花镜的她,也基本上不再做缝纫活儿了。今年初冬时,母亲提出给孙女们做两套小棉袄,被嫂子委婉地拒绝了。母亲打电话给我说时,我从中听出了她隐隐的失落。挂完电话后,我也倍感黯然。母亲那一代的女性在她们的母亲教传下,基本上都会缝纫,可到了我们这一代,要么一直上学工作,要么一直外出打工,这个手艺也就基本上失传了。而我也只会对衣服开线和袜子破洞进行简单的缝补。我不禁会想,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,机器代替了双手,这不也是女工手艺的没落吗?每次在商场里看到款式简单又价格昂贵的衣服时,我就会想,这样的衣服做起来应该是很简单的,如果我继承了母亲的缝纫手艺那该多好啊!

现在,我依然保留着小时候母亲给我做的小手提包,其精致程度不亚于现在商场里的手工布包。每次看到它,我就会感叹母亲精湛的缝纫手艺,心里也会升起一股暖意,因为那里面承载了母亲对我满满的爱。


(编辑:陈丽丽)

Copyright © 2016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:洛阳恒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