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一年多的摸索、总结,探索出了我的读书新方式,那就是通过读书APP阅读电子书。
读书平台里的图书种类繁多,更新的也很快。有历史类、文学类、人文社科类、科技类、成功励志类等等。有交费的,也有免费的。只要在平台上留下读书痕迹,就会接二连三的收到类似图书的推送。
读电子书确实很便捷,在上班前,午休时,晚饭后,睡觉前等碎片时间里,都可以拿着手机读一会儿,有时读几分钟,有时读十几分钟,一天下来竟能累计读书两三个小时,这是读纸质书很难做到的。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读了汪曾祺的《人间知味》,樊登的《读懂一本书:樊登读书法》等七本书。
周末,在家拿着手机读书,女儿生气的对我说:“你不让我玩手机,你却手机不离手”。
“我在读电子书,现在正在看余秋雨的《夜雨短文》”我马上解释,并展示自己读书的记录。
“《曾国藩家书》《毛泽东选集》,这些书家里都有,还看电子书”妻子也好奇的查看阅读记录,稍有疑惑的说。
“看纸质书需要充足的时间,一个月才能读完一本书。有的书半年也不一定能读完。而读电子书就不一样了,一本五百页左右的书,累计五六个小时就能读完,按一天一小时,一个星期读一本。”我说完后又补充到:“为了增强记忆,还做了电子读书笔记”。
在读电子书的同时,运用手机版WPS的文字编辑功能,写读书笔记。每次读到与作者有共情的文字就摘录下来,有时也会把整篇文章复制粘贴下来,然后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,事后再阅读的时候就很方便。
对于感兴趣的图书我会添加到书单中,随时可以点击阅读。比如,《大学·中庸》《围炉夜话》这两本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读了两遍。事实证明,只要方法得当,电子阅读不再碎片化,读过的文章、图书也不会被刷屏,更不会淹没在浩瀚的网络书海里无迹可寻。
前段时间,读书平台推送了一本度阴山写的《道德经:其实很好董》,一口气读了一百多页,该书对原文的解释精准到位接地气,特别是通过历史故事把抽象难懂的哲学原理变的浅显易懂。在大呼过瘾的同时,立即下单买了一本,只要有空闲时间,就随手拿来翻翻。
同理,有时也会按照已有的纸质书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荀子》等书目,在读书平台上搜索电子书来阅读,弥补了只买书却没时间阅读的遗憾。
在移动互联网超速发展的今天,读电子书已不是新鲜事,但改变了我的读书习惯,让我受益匪浅。
在读书之余,我还不时的向女儿提问。比如,你说出三到五个《水浒传》里的人物及性格特点,《出师表》的作者是谁?把你最近学的物理公式复述一遍等等。答不出问题的女儿就会去翻书找答案。
在以前,越是督促她多读书,她越有抵触情绪。现在我不仅与她分享读书感悟,还经常提问她。在这种读书氛围的影响下,女儿也喜欢上了读书,更喜欢提出读书时的困惑,为了能够回答出最佳答案,我读书的范围在逐渐扩展,也更有针对性,读书的动力也更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