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池塘边的榕树上,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,草丛边的秋千上,只有蝴蝶停在上面……”每当听到《童年》这首歌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的无限回忆。而童年发生的事情总是充满情趣。
小时候的夏天,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村头的小树林里去捉蝉。约上几个小伙伴,来到了小树林里,不约而同地把脚步放轻放慢,蹑手蹑脚地向前行。听着哪里有响亮的叫声,然后慢慢仔细寻找,如果谁最先找到了一只雄蝉,便开心自豪地拿在手里仔细观察它的形状,好奇地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发出响声的。
蝉有雌雄之分,雌蝉不会鸣叫,只有雄蝉才能叫出声音。雄蝉的胸前有两个椭圆形的鳞片,里面是空的,像是两个高音喇叭,它的叫唤声就是从这里面发出来的。雌蝉没有鳞片,因此不能发声。
天气越是闷热,雄蝉就会叫得越起劲儿。也许他们是在黑暗中蛰居得太久,一旦见到了光明,就会放开奔放的喉咙尽情歌唱,而且不知疲倦,一声高过一声。蝉儿一叫,那真是万树齐鸣,到处是蝉声阵阵。它们一直叫到日落西山还不罢休。王维曾作诗道:“倚杖柴门外,风听暮蝉。”可见暮色四起时,蝉儿还在一直不停地“嘶嘶”歌颂着夏天。
每年的6月中旬至8月上旬,是“知了猴”破土爬上树干蜕变成蝉的季节。天黑后,村里的房前屋后,大路旁,树林里,到处是捉知了猴的人群,到处是手电筒发出的光,远的,近的,交织着,晃来晃去。
那日,吃完晚饭,我和哥哥放下饭碗,拿上手电筒,拎上玻璃瓶,奔向村边的杨树林,去抓知了猴。当时的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,树林里已经有不少人在抓了。他们中有运气好的人,已经抓住了好几只;还有些人没有收获,正低着头在努力的寻找。
我和哥哥也不列外,开始了搜寻行动。十几分钟过去了,我们仍然一无所获,我开始有点沮丧,都失去寻找的兴趣了。哥哥看到我那垂头丧气的样子,就说;“咱们换个地方,人少的地方准会有。”于是我们边寻找边移动过去。
走着走着,哥哥突然大声地喊道:“快来快来,这好像有一只!”我一听三步并两步地向哥哥那里急速的跑去。到了那里我蹲下身子,低下头,朝哥哥指的地方仔细的看去,只见一个圆圆的小洞里隐隐约约有个东西在蠕动,不一会就见有两个爪子伸出来,紧跟着就看到长着两个乌溜溜大眼睛的知了猴的头露出来,我赶快伸手去抓,谁知没抓住,它就像老鼠一样一下子缩了回去,呆在洞的深处一动不动。
我用手指使劲地够也够不着。这时候哥哥说:“灌点水一会就会爬出来了。”灌了水后,等了一会,它还是没有出来,我急了,找了一个小棍挖了个水槽,把洞里的水引开,朝着知了猴缩回去的地方挖去,挖了几下,终于把它挖出来了……
那天我们满载而归。回到家,把知了猴洗干净,放到油锅里,看着蜷曲的身子慢慢伸长,色泽变得油亮金黄,出锅不需要什么调料,只撒上盐,那味道绝对与山珍海味相媲美。香香的,脆脆的。
乡愁萦怀,童趣无限,夏趣横生。故乡故土的一切,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。
哦,我的童年!我的汩汩流淌的充满童趣的美妙的夏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