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院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雷华友现场察看地质灾害隐患点
7月中下旬,河南多地遭遇罕见的强降雨,洛阳市偃师区受灾严重,大水侵毁了乡间房屋、淹没了城区道路。长时间的雨水浸泡,加上偃师起伏的黄土丘陵地形地貌,极易诱发地质灾害。
作为偃师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单位,我院闻汛而动、向险而行,以行动和汗水谱写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、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、助力灾后重建的抢险救灾壮歌。
连续奋战,摸清地质灾害隐患点
“大家下车,走着去,就是跑断腿也要把预定的隐患点查完”。雷华友果断向大家下了命令。大水淹没了乡间道路,水深40多公分,汽车开不过去。作为资环二院地质灾害防治专家,雷华友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:如果不能按时按量查完地质灾害隐患点,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很难得到保障。
为了防止出现意外,这支由10余人组成的“雨衣”队,前后手拉着手,趟着水摸索着向前走,急促的雨点打在脸上,他们顾不上用手抹,甩甩头,眯着眼继续前行。然而“意外”还是发生了,排查员何佳晨的一只鞋被淤泥粘掉,顺水冲走了。由于水势急,为了保证整个队伍的安全,他没有伸手抓鞋而是继续保持着队形,同时把脚向前一甩,另一只鞋也没了踪影。他半开玩笑道:“这样,走的才稳”。
就是凭着这股“拼劲”,这支队伍从7月22日至8月20日,巡查跑遍山化、邙岭、大口等5个乡镇的19个行政村,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,其中新增隐患点9处,掌握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动权。
其实,早在汛前,我院就按照省自然资源厅有关部署,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,锚住重点区域,选派骨干力量,将偃师区已有的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排查了一遍。
紧急转移,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
如何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?我院在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监测预警作用的同时,主动参与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。
8月22日,大雨如注,24小时值守在各隐患点的值班员,相继发出了崩塌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预警,转移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成了头等大事。我院派出10余名骨干力量配合当地政府参与转移受灾群众。
“我不走,这是我的家,我哪儿都不去……”有些群众一时想不开,对“紧急转移”抵触情绪很大。为不延误整体转移,参与转移人员就分头行动,先用大巴车把转移出来的大部分群众运至安全点,剩余人员再用小轿车、越野车等分批运送。
“实际上,雨前我们在第一时间发出了预警,对重点区域、薄弱环节进行了排查。在转移群众过程中,对“想不开”的群众讲透厉害关系,确保他们及时转移,不漏掉一人。”环境分院院长张记飞说。
据悉,偃师区紧急转移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主要涉及山化镇7个行政村,约300户,总计1000余人。
全面调查,做好灾后重建工作
黄草帽、笔记本、黑水笔成了该院地质灾害受灾情况调查队伍的标配,“装备”看似简单,工作却繁琐艰巨。
白天,他们顶着烈日,汗流浃背一户一户的摸排调查,一个一个数据的记在本上;晚上,他们坐在电脑前把几乎一整本的数据输入电脑。由于时间紧、任务急,他们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,有时发现数据有出入,第二天再去核对,确保无误。他们就是这样,严肃认真,一丝不苟。
韩孟杨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。他已近20天没回家了,有人问:“七夕节就到了,还不去见见女朋友?”韩孟杨嘿嘿一笑,说:“我咋不想见呀?现在,工作任务这么紧,还有我晒得这么黑,真不想让她看到我这个模样,还是先把活干完了再说吧”。女朋友虽没见着,但加深、黝黑的肤色让他看起来多了几分沉稳和干练。
像韩孟杨一样的调查队员,除了收获沉稳和干练,还体味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和暖意。接近中午,调查员张奕哲接到电话,准备回去汇报工作。老乡看到了就拉着不让走,热情张罗到:“饭都给你们提前做好了,吃完了再走”。坐在车上,张奕哲还在回味,夸赞道:“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粉条烩菜了”。
就这样,在与农户的融洽相处中,这支队伍调查了偃师区申阳、山化、大口等5个乡镇,近1000户,人数近3000人,为当地政府组织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。
“目前,我院正在申报偃师区的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,该项目实施后将全面提升偃师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,持续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。”雷华友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