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有限公司!
文化建设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党群工作 > 文化建设 > 正文
鉴“十胜十败”论 浅谈管理“良方”

少时喜读三国,常折服于谋士们修身、齐家、治世、处变、运谋之法。三国中有一幕,今细品仍有韵味。即曹操帐中谋士郭嘉,在曹操意欲征讨袁绍时,一席“十胜十败”论助其坚定信心破敌。

说到“十胜十败”论,还须先交代一下当时历史背景。汉末群雄逐鹿,袁绍集团势力最盛,本当称雄。然而,在与曹魏集团的交锋中,一败官渡,再败仓亭,后子嗣内斗,势如土崩。因由何在? 谋士郭嘉提出了著名的“十胜十败论”将其道破:

袁绍礼仪太多,曹操自然得体,乃道胜;袁绍以反叛力量争夺天下,而曹操助兴汉室而号令诸侯,是义胜;袁绍对待豪强过于宽纵,而曹操以法度处事,这是治胜;袁绍面善但心多疑,任人唯亲,而曹操任人唯贤,礼贤下士,这是度量胜;袁绍多谋少断,畏首畏尾,而曹操善当机决断,这是谋胜;袁绍贪图虚名,而曹操谦范诚待,这是德胜;袁绍好近利而缺远谋,在意小恩小惠,曹操宏图大略,立足长远,此乃智胜;袁绍部下争宠献媚,派系缠斗,曹操以德服人,管理有章,可谓仁胜;袁绍不辨是非,置身法外,曹操遇错善纠,这是文胜;袁绍善虚张声势,不知兵法,曹操擅长少克制多,用兵如神,士卒信赖,这是武胜。

郭嘉“十胜十败”论,常被当作一篇鼓舞之言,但其也充分分析了袁曹双方主脑的优缺点。如今看来,十胜十败论也可被现代管理所借鉴。

“管”字中国古代意为钥,“理” 古意为治玉,二者合为,乃引喻为根据事物的变化规律而采用相对的整治的行为。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管理者如何会“管”善“理”,从“十胜十败”论中我们也可略有启发:

一是要正确远景规划。“先要路子对!”反观历史,曹操以“复兴汉室”为名,欲取天下,实现自我立君为民的报负。这一举虽被人称为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但在当时当势,这个路子对了,旗帜鲜明,顺应时势,深得民心。此举也为曹操吸引了众多文臣武将来助其建功立业。然选路子,可不是拍脑袋的事,须审时度势,知己知彼,下一番大功夫,才可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“快速路”。曹操在选择道路上,可谓下了一番苦工,拜寻了很多高人志士,也躬亲实践了很多方法,综合审度,最后形成了一条康庄大道。

二是要注重选人用人。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。学会知人善用,是管理者的必修课。三国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,辱曹祖先。攻破冀州后曹军俘获陈琳,众人劝杀之,曹操爱其文才,宽恕陈琳还拜其为官。战时,曹操听说许攸来投,知其才气过人,欣喜若狂,来不及穿上鞋子,赤脚相迎。效仿古人,管理中要学会任人唯才,重视人才,也要学会善于锻造人才,发掘其闪光点,用适当的方式指导和激励人才,才能建设能担当且又能处理问题的干部队伍,可助领导更好的进行决策部署。曹操赢得官渡战后,一意孤行越沙漠西征,一举剿灭袁绍残部。虽取胜但损失惨重。班师回朝的曹操,第一时间重赏那些曾经劝谏他暂缓征讨的谋士,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敢想敢干精神,把好关的同时也助推人才队伍提升本领。

三是要纪律严明,制度规范。曹操攻下许昌,因地制宜,大兴屯田,鼓励农耕纺织制铁。恢复生产的同时,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,减免人民赋税,开创了良好局面。他严明军纪法度,不准军旅征伐打扰民生,妨碍生产等等,一系列配套措施、制度、纪律,让良好的体制机制运行其上。良好的制度和纪律是做好科学管理的基石。管理能运行在适当的法度上,自古就是治世之精妙。法家善用法、术、势治理国家,韩非子集大成也。位高者获得权势,运用智术治理从属,依靠法制来治理人民,以奖惩做为激励和诫劝方法,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法家治国的核心。现代化管理正是借鉴了这条模式,流行至今。制度和纪律也是规范职工在单位运行体系下的行为准则,它是一切活动的“指挥棒”。

四是管理者当以身作则,赏罚分明,处事公正。曹操战马受惊扰,误践踏农田,曹操立即让执法官按律法对自己定罪。官渡之战后,曹操缴获了一批袁绍的书信,其中有多封曹军中人恐曹操失败,暗中与袁绍往来的信件。有人建议严查,曹操不同意:“袁绍强大时,我都不能自保,何况他人。”他当众烧掉全部信件。众将无不感激涕零,从此死心塌地,死而后已。合理公正的施策施方,也可促进上行下效。譬如说领导喜欢读书学习,自然潜移默化的促进下属奋进。倘若领导喜好玩乐,自然也将掀起不正之风。

“十胜十败”论带给我们的启发远不止此。见微知著,善于从其中发现和摘取适用自身的,对于管理者的进步也有积跬步以至行千里之效。

反观袁本初,缺乏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,不能将部下的思想统一;刚愎自用,任人唯亲;不能识别人才;气度小,不进忠言。缺乏战略眼光,经常只顾自己喜好。袁绍虽野心大,却不能审时度势;“干大事而惜身,见小利而亡命”……如是如是,则其溃败之势,一泻千里耳。

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像“周公”一样,做一个好管理者,其修为不易,而下属也要体恤其难,加以勤勉,形成合力,是“水”与“舟”不相离析,方可让事业乘风远航。


(编辑:李旭)

Copyright © 2016 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二院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:洛阳恒凯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