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子建设、战略定位、带领队伍是团队管理的三要素。带领队伍必定涉及团队人、财、物的管理,或寡或众。一个团队人数有的数百上千成万,有的只是个位十位数。同样做为管理者,管理对象的不同环境的不同,在管理方法上则有着天壤之别,即要有守成之法,也要有创新之举。这里只谈谈队伍的管理。
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。大团队资源丰富,人数众多,选择面广。施政行政要有个梯次过程,从政令下达--传递--执行--成为行为规则,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,这就形成政令的迟滞性。因此,凡事不会立竿见影,不能操之过急,更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动,需要稳定持久。管理体系中要尽量的减少中间环节,管理幅度和层次要科学合理,也要避免繁文缛节政令过多。
大团队管理靠的是整体,谋求的是合力与共性。不能彰显个性的差异。团队大则人才济济,缺少的是发现和识人用人。管理者侧重的是制度建设和知人善任,为团队提供一个赛马的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。用制度来保障机制的有序运行,把合适的人在正确的时间放在需要的岗位。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,用人就要用人所长克己所短做到人岗相宜。在以制度搭建的行政机器运行机制下,个体只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员,按部就班的各行其事,在这个整体里个人力量微不足道,群力之和才是王道。
“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”。小团队管理更多依靠的是示范效应,管理者侧重的是团队优秀的个体素质。激发团队的激情,挖掘潜力提升个体能力是重要的管理手段。管理者需要有育人的方法更要有驭人的能力。团队小意味着可用资源少,回旋空间小,没有什么选择,工作余地有限。总共那么些有限的资源个性就显得犹为重要,个性不突出必定会被突出者掩盖。以一当百的突出能力是小团队建设中的决定力量,这好似兽群争夺头领一样,只有最强者才能成为王者。一头狮子可以带领一群绵羊,但一只绵羊绝对率领不了狮子。
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,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、定型化了的惯性思维。思维定势是管理中必需的思考方法,定向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手段,因为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累积,是根据以往成熟的经验方法,成功的工作模式所形成的稳定的工作思路。思维定势是在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情况下,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规范化的管理活动。但思维定势也容易陷入“路径依赖”禁锢了思想创新,即路径周边环境已发生改变但管理者仍一如既往的走下去,这就在管理行为上造成墨守成规的既定事实。
管理成效有绝对性也有偶然性。管理是个链式反应,讲究有效控制。偶然性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必然的,重大历史事件往往都是偶然引发的。但在正常的管理运行体制下偶然意味着异变,这也是造成管理失灵的主因。一方面要尽可能的防止变数的出现,一方面则又要随机的适应这种异变。管理模式是因时,因地,因势,因对象的不同而因需调整的,决不能任尔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。“你有你的千条计,我有我的老主意”的后果是请君入瓮。在情境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,定势思维要向创造性思维转移,管理方式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。
教条主义害死人,但也不能盲目妄动,变与不变要看环境的变化。战国时期秦赵两国著名的“长平之战”诠释了管理过程中几个道理。
一是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能偏听偏信。孟子曰: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。“纸上谈兵”是后人对赵括的颇词。赵括三百年后蔡伦才出生,至于用上纸更不知是多少年后。
二是要依据目标来确定方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。赵国用赵括取代廉颇实乃形势所迫。打仗实际打的是后勤补给,打的是国力。兵力粮草运输秦国靠舟船河流,赵国用人力牛车翻山越岭,四十万大军一天要消耗多少粮草军械?两年下来国力不支,必须速战速决。
三是要知己知彼根据环境来确定策略。对手的不同策略也会因人而异。白起是战国从没打过败仗百战百胜的名将,无论谁和他对阵都不会掉以轻心。赵括曾讲道秦军统帅非己对手,若换作白起的话则要好好考虑。结果秦国瞒赵悄换白起为帅。
四是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发挥自身的优势。赵军骑兵天下无双,秦军以强弩悍兵为胜。长平地处丘陵地带根本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,可以说战局未开胜负已定。
五是要讲诚信协同合作不能尔虞我诈。若非赵国背信弃义自毁合纵,以至求援数国无一来救。但有一外援历史必将改写,但历史没有假设。
六是要有可靠的执行力强大的战斗力。数十万赵军在被六十万秦军围困,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军心无变且造成秦军伤亡过半,赵括的领导力可窥一斑。
七是管理者要身体力行的开展工作。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,赵括破釜沉舟以身示卒冲锋在前,“身中数箭仍呼向前”以死报国。
部落管理靠的是威信和赏罚,邦国管理靠的是文化和法制。大团队管理靠“势”,即组织框架和平台。小团队管理靠“才”,即个体能力和权变。管理对象不同运用手段也不尽相同,管理者既要执法如山也要善于权变;既要有“天命不足畏”的变法革新,更要有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牺牲。尽管数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改革家能终考命者并不多见,但他们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,给国人留下了闪光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