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国模范职工之家”、“河南省绿色社区”、“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”……一项项荣誉闪耀在我队煤田社区里,引来了全国、全省多个部门、单位前来学习考察。一个在洛阳市不显山不漏水的社区,何以多项荣誉“加身”呢?
一
4月上旬的一天,在我队社区里,立即被这里诗意的景象吸引了:洁净的社区里,随处可见红的、白的、粉的花儿微笑着,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在春风里摇曳着,文化活动中心老人们做着健康活动,一群孩子们追逐打闹着……队党委书记李奎对记者说:“我们社区之所以有这么好的环境,要归功于物业、保卫齐抓共管,要归功于全队职工群众的自觉维护。”
我队物业处是一支有着17人的管理队伍,担负着社区的环境卫生、管路维修、水电费收取、花草养护等项工作。对于如何抓好后勤管理,物业处处长何远涛说:“我们坚持了每周的例会制度,对上周工作情况进行详细了解,逐一登记存在问题,安排人员解决落实。
清晨,天刚蒙蒙亮,我队物业管理处环卫班的7名职工便“操戈上阵”了。小路上,楼道旁,角落里……每天伴随着东方一缕阳光的升起,班长马保江带着环卫班同志挥舞着工具开始了社区“美容”工作。刷刷的清扫声,仿佛是一支优美的乐曲,飘荡在社区的上空。日复一年,年复一日的劳作、辛苦,换来了社区里洁净环境。
实际上,水电班的职工们工作也不轻松。水电费收取、管道维修、电路维护……样样工作都需要他们爬上爬下。就说今年1月下旬的那次寒流吧,当时这股“霸王级”寒流使气温一下子降到了零下十几度。该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家属楼,由于设施老化,100多块水表,30多处管路被冻裂。告急电话一次次打来,这下可忙坏了水电班的同志们。为保障职工家属的正常生活,大伙往往是这家修好来不及喘口气就得匆匆赶往那家,后来,见水电班人手不够,环卫班的工友主动加入到抢修队伍。大伙背着工具,扛着梯子,一会在几米高处更换管道,一会儿钻进管网里更换管道,一会儿又跑上楼道检查水路了。寒风呼呼的刮着,大伙脸被冻得通红,手被冻得不听使唤……
其实,物业处还有不少“管得宽”的事情。夏日里,对卫生死角定期喷洒药物,做好蚊蝇滋生工作;定期清理楼顶杂物,防止雨水渗漏。冬日里,大雪后及时组织人员清扫,方便居民出行。为提高职工家属幸福指数,与电业、通讯、广电、燃气部门联系,对大院进行电网改造、光纤入户、燃气到家,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;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,物业处更是悉心服务,老人家里不管是锁坏了,灯坏了,还是门坏了,一个电话打来,他们总是在最快时间内赶到现场解决问题……
二
打造“平安社区”,让职工家属真正感受到幸福触手可及,是我队保卫科一直追求的目标。
保卫科长王增然拿着一张通行证对记者说:“去年我们制作的200多个车辆通行证,在社区平安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。”此言非虚,一张张通行证发放到车主后,杜绝了闲杂车辆的随意进入,有效防止了社区失窃案件的发生。
实际上,我队保卫科围绕打造“绿色社区”,建设平安家园做了不少文章。为提高保卫人员的责任心,该队保卫科制定了多项管理制度,学习上级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,定期进行劳动纪律检查,提高了保卫人员的责任意识。
一天,一收废品人要进入大院,被值班员黄永店拦下:“对不起,没有通行证不许进入!”收废品人说:“有人打电话让我来收卖废品。”黄永店接着问道:“是几楼几户打的电话?”最后经过电话证实,黄永店方才允许进入,但他还是提出了不许在大院久留的告诫。
行走在偌大的社区里,记者发现一个个电子监控系统“散居”在社区的多个地方。保卫科人员孙怀久介绍:为加强保卫工作,队上投入20余万元资金,共安装了18个“电子眼”,如同布下了天罗地网,有效震慑了犯罪分子,保护着社区居民的一片蓝天。
我队保卫科的“保卫功能”还不止这些,今年2月份建立起来的“微型消防站”,无疑为职工群众加装“安全阀”。框架结构的微型消防站,工工整整摆放着手套、胶靴、安全帽、消防服装、呼吸机、消防水带、灭火器等消防器材。这个消防站的设立,在王增然看来,消防站虽小,一旦发生了火情,它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。”
三
我队文明社区创建之所以取得不菲成绩,答案就是提到了洛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度。先后制定出台了《社区管理办法》、《五好文明家庭评比实施意见》、《社区和谐建设实施办法》等系列管理制度,并在社区里制作了文明创建公约,规划了停放车位,设置了消防通道。
两年前成立的家属委员会,可以说是社区创建的一支新生力量。从邻里关系、红白喜事、家庭琐事到环境卫生,家属委员会的4名老同志,不管是能摆上桌面的大事还是“鸡毛蒜皮”小事,管起来都是不厌其烦、乐此不彼。还有,每季度一次的“五好文明家庭”的评选活动,成为了社区居民心目中的“星光大道”。通过检查、考核、评比,一个个家庭登上光荣榜,也成为了职工群众维护和谐社区行动自觉。
文明,是娇艳的花朵,能给人的精神和灵魂以滋养。该队还把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与丰富居民生活结合起来,不仅让社区 “美”起来,还要“动”起来。离退休科经常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文化和娱乐活动。专门成立的门球队、健身气功队,腰鼓队,秧歌队、太极拳队,每天丰富着大家的文化生活;每年订阅的300多份报刊杂志,为离退休职工提供了学习平台。
“生活在这里,我们感到安全、幸福、快乐……”采访中,居民们向记者道出了这样的心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