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是为了省察自己,知对错然后改变自己。读书时只有认真、仔细、深刻、反复拿先贤的话来检验自己,日三省吾身,才是真正的读书。
刚开始,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时间,却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。随着书越多越多,想法也多了。特别是当读了一本书或一篇好文章时,就想通过写感悟文章且能发表在媒体上来获得他人的关注。
然而,想把文章写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读书的时候思如泉涌,拿起笔写的时候,却又无从写起,写不出文章的无奈和沮丧让我好几天缓不过劲儿。有时想引用一个典故为文章增加厚度和文采,就去翻遍近期读过的书却一无所获,经过一番纠结后,把笔一扔不写了。有时熬了几个失眠之夜,文稿却在改来改去中没了下文,就质疑自己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。
读书明理,读史明智。通过阅读和思考找到了读书收获甚微和感受不到乐趣的原因所在。
王安石的名篇《伤仲永》记载,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,5岁能写诗,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。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,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,有的人花钱求取方仲永的诗。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,就不让其再读书,而是每天带着他四处访客写诗,以谋求更多的利益。然而,随着方仲永逐渐长大,而写的诗却越来越平庸,后来就完全写不出诗了。
南朝人江淹在年轻的时候,家中十分贫困仍然发奋读书,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和诗篇,世人读了个个称赞,他的名声就传扬开去,最终江淹受到朝廷的器重,曾经连续在南朝宋、齐、梁三朝做官,担任过许多官职。可是到了晚年,江淹的才思大大减退,写出的文章平淡,没有文采,诗篇也再没有佳句出现。人们都摇着头说:“江郎才尽了。”如果探究原因,大概是江淹后来做了大官,公务繁忙,没有时间去认真写诗著文吧。而且在他享有盛名以后,地位变了,生活富裕了,也就不再刻苦读书学习,自然就大大退步了。
无论是爱好还是专业,夹杂了功利心后都变了味,爱好没有了乐趣,专业没有了态度。
其实,读书后能写文章不是检验读书是否有收获的唯一标准。换言之,读书能够让自己感受到乐趣就是收获;读书丰富自己的阅历,改变认知也是收获;读书后汲取的智慧能够解决生活、工作中的难题则是最大的收获。由此,才能够真正体会到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”的真正内涵。
作为共产党员,更要养成好读书读好的习惯。多读历史传统文学修身立德,多读新时代马列主义思想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,多读专业理论书籍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,这样的读书才能有所收获,更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。
读书和写文章,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支撑点。